校社协同赋能基层治理 解锁志愿服务新形式。自2024-2025年“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启动以来,助产系党支部积极响应团省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六个一”工作安排,持续深化“多元互动式”育人模式新路径,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取得良好效果。

2024年10-11月,助产系志愿者服务队140余名师生奔赴奎文区潍州路街道东王社区、北王社区、西英社区、北海路街道胡西社区、梨园街道樱园社区等,开展“‘青力青为’赋能社区治理”主题团日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老年人防范电信诈骗、健康查体、电子印章推广、医保政策宣传、铁路沿线巡护等。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服务技能得到了社区和居民的一致好评。



为了开展好主题团日系列活动,服务队成员每次都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物资筹备、人员选拔、技能培训等环节一丝不苟。负责人还会在活动前一天到社区熟悉路线,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充分体现了志愿服务“有需、有备、有序、有为”的原则和要求。每次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会踊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负责人林晟竹说:“以前我觉得社区工作人员都是挺悠闲的,结果今天来了一看,需要他们处理的事情真不少,态度还得和蔼可亲,真是不容易。”参与老年人健康查体的冯玉潇同学说:“今天给一位老大爷量血压,我俩聊了一些有关高血压的问题,我发现大爷懂的比我还多。今后我得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可不能出来给学校丢脸。”
近几年来,助产系不断完善“系—专业—班级”三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建设,围绕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关爱少年儿童、阳光助残、助老服务、文化旅游、恤病助医、应急救援、禁毒教育与法律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类型,以高校、社会组织、社区“三社善动”的形式,积极推动项目品牌化、服务常态化和队伍专业化,将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装入学生学籍档案,为更好地营造高校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助产系学生年度志愿服务平均时长已达23.5小时,“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行为自觉”的理念在校园内已蔚然成风。
经过近3年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助产系的志愿服务实现了由“组织化、活动式”(1.0版本)向“社会化、项目式”(2.0版本)的转变,志愿服务项目化模式基本形成,志愿服务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成效显著增强,志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在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助产系参与的两个项目分获银奖和铜奖,在市、区级公益创投大赛中,共获奖13项。助产系牵头组建的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消防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市“十佳消防志愿服务组织”,潍护无核先锋队受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联合表彰,并作为山东省两所高校代表之一参与了央视《我是一名志愿者》视频拍摄。另有数支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1000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40余人次先后获评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全市“十佳消防志愿者”、潍坊青年公益榜样等,学习强国、齐鲁晚报、潍坊新闻网等各级媒体正面报道助产系志愿服务相关工作80余次。